学到了(陪驾车需要什么条件)“本本族”找陪驾,靠谱吗,
发布日期:2024-08-18 08:14:01 浏览次数:57

开开心心拿到驾照,面对真实路况却怂了;拿出“尘封已久”的驾照,发现教练教得早已忘了;副驾驶上没有一个提醒路况、帮忙踩刹车的安全员,想想都怕……这些,是不少新手司机的真实心理。

过去,新手司机在亲朋好友中找一位“老司机”坐在副驾驶上指点,无疑是最常规的选择。

如今,这种需求也被市场化、专业化了。据报道,在一些网络平台上,“驾车陪练”服务正愈发兴盛,价格由几十元到数百元每小时不等,生意火爆,“双休日练车的话需要提前两周预约”。

对于这样一项“解惑式服务”,公众喜闻乐见。由亲朋的业余化陪驾到专业化陪驾,是中国由乡土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的一个缩影。正因如此,也需要以法理社会的基本框架来审视这一行业及其服务。

从事物发展的规律看,越是新事物,监管部门愈要包容与审慎并重,为其发展廓清边界、划定红线。

目前,问题不少:陪驾教练不检查学员的驾驶证,是否合理?在私家车副驾驶加装刹车,是否合规?陪驾教练的资质问题是否合适?

据悉,国家目前还没有“汽车陪练”这一职业相关的培训标准和资格证,许多陪练的驾驶员也只是有驾驶证。有业内人士指出,陪驾行业仍处于“无主管单位、无统一标准、无准入门槛”的“三无”状态。

这种“三无”状态令人担忧:倘若发生交通事故和其他事故,法律责任如何划定?如何避免陪驾人员急于卸责而给消费者带来损失?

现行《道路交通法》对于“陪驾学员”没有专门的身份认定,与普通的驾驶员无异;倘若陪驾车辆发生事故,交警会根据事故因果关系认定驾驶人责任。

“如果你开自己的车,那么遇到事故和违章要自己承担,如果是用我的车,事故和违章的责任我会全部承担……不少(陪驾教练)会把全部责任都推给学员的。”一些从业人员坦言,陪驾中的事故责任认定,高度依赖陪驾教练的责任心与职业素养,容易让消费者处于不利地位。

“不敢上路”催生陪驾市场 伍志尊/摄

当下,陪驾行业存在人员素质不一、陪驾市场不够规范、购买陪驾服务的用户属于学员还是驾驶员难以厘清等现实情况。促进行业良性发展,需要规范陪驾行业,明确责任划分。

杭州就曾出台《汽车驾驶陪驾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,对行业规范和从业者资质等方面都有了明确规定,具有借鉴意义。相关部门还应通过制定陪驾人员的资质标准、进行相关机构评级、消费者评价体系等措施,规范其发展。

通过网络渠道发布接单的陪练业务存在风险,网络平台也应加强监管,确保发布的信息真实有效,加强对陪练服务的审核和管理。

另一方面,倘若陪练陪驾服务打起“一到三天独立上路”的旗号,并且成为一个潜力无限的蓝海市场,传统驾校的价值何在呢?驾校价格已是不菲,为什么还要另付“陪练陪驾”的钱?

某种意义上,陪驾服务的出现是对于传统驾校“功利式驾考”服务的一场黑色幽默。当前一些驾校的教学不是为了学员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司机,只是为驾考而教学,以拿证为唯一目标。即便学员拿到驾照,照样不敢上路,才为陪驾留下利益空间。

因此,倘若拿到驾照后不敢上路是一种普遍情况,驾校以及驾驶证考试科学性同样需要经得起审视和质疑。

撰稿:陈自强编辑:韩小乔 梅麟—————推荐阅读—————它们,何以勇攀“质”高点?“万企兴万村”的底层逻辑星标“安徽时评”及时接收最新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