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样也行?(西安水之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)西安的“水之道”,
发布日期:2023-03-26 21:59:04 浏览次数:196

西安的“水之道”.mp316:11
来自网信西安

渭河,成了新“网红”。

随着西安吹响城市“北跨”集结号,这条黄河最大支流即将成为西安的城中河,关注度一夜飙升。

此刻,在西起汉唐大道以南约300米,东至高陵界的区域内,一条长约6.2公里、宽200米、占地114.9万平方米的渭河南岸绿带(一期)正加紧建设。

这是一个总投资20亿元,总面积达15.93平方公里的滩区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。其建成后,将实现对渭河南岸堤路南侧护坡及坡脚外200米范围的全面绿化,展现山林、草地、水岸等多种景观,为西安人打造一个全新的:渭河河岸景观公园

渭北新城渭河特大桥南北横跨渭河

在今年全国两会上,生态环境保护、绿色低碳发展再度成为关键词。

什么是高质量发展?究其根本,就是以人为本。而“绿色生态环境”,正是“以人为本”原则最直接的体现。

从这层意义上说,西安将把“北跨区域”打造成引领国家中心城市和西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示范区,“探索集约、高效、绿色、智能发展方式”,其价值不仅是西安的,也是西北的、中国的。

西安向北,也是西安“向绿”,将要铺展开一个与唐诗映照、绿水青山的当代长安。

在经济地理学中,有个名词叫做:消聚性衰退,是说一个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,因环境和资源被破坏,就会开始衰落。

回顾历史可以发现,西安是一座典型的因生态而兴衰的城市。

古有八水绕长安,分别是渭、泾、沣、涝、潏、滈、浐、灞八条河流。西汉著名辞赋家在《上林赋》中写道,“荡荡乎八川分流,相背而异态”。

不过,也是从秦汉定都关中开始,大规模的农业开垦和城市营建,逐步破坏了关中平原的林木。

到了唐玄宗时期,长安城周围,已没有巨木可伐。伐木工人不得不长途跋涉到岚州(今山西省岚县北)、胜州(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东北)等地,寻找修建宫室用的木头。[1]

生态被破坏后,长安周边水资源日益枯竭,“八水绕长安”盛景不再,无力再承担作为首都的巨大人口和产业压力,成为长安城衰落的开端。

据统计,从唐宋开始,关中地区有关“水清、涸竭、断流”的记载共22次;清代康熙22年(1684)至雍正5年(1728年)的45年间,渭河及其支流,有记载的断流,更达六次之多。[2]

跨渭河秦汉新城鸟瞰图

迄今,西安仍是西北生态最脆弱的城市之一。

据《西安日报》报道,截至2020年,西安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93立方米,约为全陕西的五分之一,全国的十分之一。

相比之下,银川人均水资源为960立方米,西宁为570立方米,乌鲁木齐为300多立方米,均明显超过西安。

因为缺水,西安不得不超采地下水,引发地面下陷。上世纪90年代,钟楼下降约30厘米,大雁塔则从16世纪开始倾斜,到1991年倾斜度达到101厘米,让人揪心。这迫使西安不得不于2014年回灌地下水,帮助大雁塔改“斜”归正。

也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的地下水危机,加速了黑河引水工程上马;同时,由于水、土地资源缺乏,西安错失了多个制造业大项目布局的时机。

同样令人担忧的,还有西安水污染问题。

因为古代先民为取水方便,通常会依水而居。这样的城市布局,导致西安的地下水质量早早遭受破坏。到了1970年,国家对西安地下水污染调查发现,其主要污染物含量是正常标准的8倍。

因此,西安的发展之道,首当其冲应当是生态复兴,而在生态资源中,最亟需解决的,就是水。

西安的“水之道”,可分为三条。

其一是“治水”。

从2004年起,西安就撸起袖子,成立浐灞生态区,向八水中的浐河、灞河治污“开战”了。

4年后,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开工。

渭河西安段

一组数据可以看出西安“治水”力度之大:仅2020年,西安新建堤防150公里、栽植护堤林9047亩、新增生态水面1695亩,修复河道湿地2270亩;新建、扩建污水处理厂8座,完成污水处理厂准四类提升改造23座(不含西咸)、雨污缺失管道建设179条……

也是这一年,西安相继发布《全域治水碧水兴城西安市河湖水系保护治理三年行动方案》,2021年,《“三河一山”绿道建设实施方案》为水生态建设指明方向。

2022年,西安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,狠抓生态环境质量提升,系统推进河湖水系综合治理。

而在前不久西安发布的2023年重点建设项目中,生态环保项目29个,治水项目就有19个,占据了三分之二。

所有努力,都指向最终蓝图:碧水兴城。

其二是“开源”。

西安生态脆弱的首要问题是水资源奇缺,因此补短板的关键,是“开源”。

目前西安主城区80%的生活用水,来自黑河引水系统,另外还需从宝鸡石头河、柞水乾佑河等引水约8474万立方米。有水务部门初步预测,到2025年,西安主城区最高日供水量将达到270万吨,需增加30万吨/日供水能力。

为此,2014年9月,国家发改委批复《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》。该工程两端联通长江、黄河第一大支流的汉江与渭河,2027年实现初期通水,2030年配水15亿立方米, 解决关中、陕北缺水问题,被誉为陕西版“南水北调”。

泾河与渭河交界处“泾渭分明”

今年6月,秦岭输水隧洞和黄池沟配水枢纽力争具备调水条件, 实现“引水进关中”,西安将先期受益;至年底,斗门水库南池建成并具备蓄水条件,项目全面建成,将满足周边127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。

正如西安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到的,以引汉济渭西安输配水工程为支撑,建立以渭河流域水系为骨架,以大中型水库为核心的水网体系。

水资源的补足,与西安“北跨”战略提及的“支撑形成新增长极”相匹配,将成为西安建设都市圈的有力支撑。

其三是“节流”。

补短板的另一举措,是“节流”。

早在2016年,西安就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方案,提出全市范围逐步推广海绵城市建设。

所谓海绵城市,是指城市如同海绵,下雨时吸水、蓄水、渗水、净水,需要时“释放”储存的水加以利用,是颇有成效的世界经验。

2017年7月,西安小寨区域海绵城市PPP项目开建,成为国内首例在建成区运用海绵城市理念提升城市生态的建设项目;2022年4月,西安高新区永安渠海绵城市生态公园开园,其以“湿地+公园、休闲+科普”的慢生活方式,展现了生态西安的未来面貌。而西咸新区,更是2015年即被批准的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。

与海绵建设同步,2018年起,西安先后编制《西安市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实施方案》《西安市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方案》,成立以市长担任组长的“西安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领导小组”,将节水工作纳入全市目标责任综合考评体系。

大刀阔斧之下,西安节水显著提升。

2020年,西安完成5.56万份取用水检查登记,2020年上半年,浅、深层地下水位分别上升0.64米、2.21米,位列全国第二,再生水利用率提升到26.5%,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。

江河焕绮万物生。

与水生态改善相伴的,是西安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、大气污染治理、实施“双碳”西安行动等大动作齐头并进。

如今的西安,已初步实现:

“碧水”: 全市6个国考断面水质均达到Ⅲ类及以上,优良率达到100%,全部达到或优于考核要求;2021年,昆明池、渼陂湖等水生态修复已形成水面5500余亩,渭河城市段、灞河左岸、沣河金湾、潏河樊川湖等一批全域治水重点项目建成开放。

灞河之滨夜景

“蓝天”: 2021年西安市优良天数首次突破265天,优良率高达72.6%,超过七成。

“净土”:全市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,通过加强农用地分类管理,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%,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,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。

“青山”:现已在秦岭组建有1112名专兼职网格员队伍,建成12个智慧化保护站,借助地面调查、热感应、无人机等科技手段,实现秦岭区域“空天地人”全方位管控。秦岭山中,羚牛、金丝猴、黑熊等国家珍稀野生动物种群稳定增长。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和西安市气象局研究报告,秦岭区域西安段植被指数明显增长,2020年达到近21年来峰值,秦岭生态环境已由“浅绿”变为“深绿”。

某种意义上,生态正是“西安之所以是西安”的立身之本:坐拥中华文明“母亲河”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,中华文明“父亲山”秦岭,这一水一山,一北一南,勾划出西安的生态图腾,更记录了西安的文化之魂。

一切也仿佛历史轮回:大水大山孕育了灿烂的汉唐;在生态疲敝导致古都黯淡之后,今天又因大水大山的“复青”,助力西安重绽活力,让诸多新兴产业、创新企业如鱼群茁壮成长,甚至某一天成长为引领行业的“大鱼”。

2021年10月,西安高陵区,吉利全球首个超级黑灯工厂(因整个工厂可以关灯智能生产,形象称之为“黑灯工厂”),惊艳全网。这是西安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惊鸿一瞥。

时值国家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,西安十四次党代会确立“六个打造”其中一项即是“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”,西安印发的《2023年八个方面重点工作任务分工推进方案》,明确生态环境发展的四项任务——绘就美丽中国的西安画卷,已是时不我待。

如何创造更幸福的城市生活,如何让产业勃发与诗意长安共生,如何书写绿色的“共同富裕”,如何让天人合一的传统追求照进现代化国际都市?西安的探索与实践,还在路上。

抱定奋斗、实干之风,彼岸不远。

参考文献:

[1]王军、李捍无:《面对古都与自然的失衡:论生态环境与长安、洛阳的衰落》

[2]张小明、樊志民:《生态视野下长安都城地位的丧失》

图片源自西安发布

文字:西安报业·城端传播 王继成

编辑:林夕寒 张艺皎 | 视觉:张扬

审核:常征 王军贤

联系我们
西安好把式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有限公司

电话:029-88196777

座机:13152497141

邮箱:2217196171@qq.con

地址:陕西西安市高新区高新路